永续合约 DEX 的发展分化:基于市场的两种发展模式

快链头条 2025-09-08 02:43:57
DEX
阅读 7,748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分享此文章
过去两年,去中心化衍生品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从链上永续合约的初步试水,到如今多个协议单日成交量突破数十亿美元,这一细分领域已成为 DeFi 增长中最具爆发力的方向之一。市场参与者在模式选择上出现分化,反映出它们对关键挑战的不同优先次序与应对方案。核心难题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如何在保持去中心化的前提下,提供接近中心化交易所(CEX)的性能与用户体验。CEX 的优势在于卓越的速度、深度与订单执行,而这恰恰是很多 DeFi 用户的核心需求。其二,不同 DeFi 协议之间的流动性分散,使得大额交易常常伴随严重滑点,削弱了专业交易员的使用意愿。此外,部分用户还期待更全面、一体化的体验,而非被迫在多个垂直平台间来回切换。在这种背景下,Hyperliquid 与 Orderly 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追求极致性能,直面 C 端交易者,力求重现中心化所提供的深度和速度;后者则自我定位为「流动性基础设施」,通过服务更多合作伙伴,试图解决 DeFi 长期存在的流动性碎片化问题。这两种路径的差异,折射出 DeFi 衍生品市场在加速扩张过程中,项目方对效率、开放性和生态建设的不同理解与战略选择。 Hyperliquid 的思路相当直接:打造链上版的币安。它通过完全链上的订单簿和原生流动性引擎,提供接近 CEX 的交易体验。对专业交易员而言,深度和速度是刚需,而 Hyperliquid 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凭借低延迟与透明结算,既保证了用户熟悉的操作体验,也提升了资金安全性。Hyperliquid 在当前去中心化永续合约 DEX 市场中已占据超过 70% 的份额,几乎一骑绝尘。与之不同,Orderly 并未选择正面争夺用户,而是走「基础设施层」路线。它通过资产层、引擎层、结算层三层架构,向外部应用开放订单簿与撮合引擎,使不同前端能够快速上线衍生品交易。简单说,Orderly 更像一个交易中介枢纽:用户在前端应用下单,订单会被路由到 Orderly 系统,由其完成配对、结算与资金划转。核心产品 Orderly Chain 则承担跨链数据传递与账本记录,确保整个系统可扩展。借助这一模式,接入的每个应用都能共享流动性,避免了「流动性分散」的顽疾。近期,Orderly 还通过接入 Ceffu 托管、引入 Kronos Research 量化策略,推出 OmniVault,多链资产可统一管理并获取高收益,过去 30 天年化收益率甚至达到 26%,进一步提升了其吸引力。Hyperliquid 强调极致性能与用户体验,而 Orderly 强调规模效应与生态赋能,两者路径清晰且差异鲜明。 Hyperliquid 的优势在于对 C 端交易者的极致粘性。交易员在平台上最关心速度、深度与稳定性,当这些要素被做到极致时,就会形成强烈的网络效应:更多用户带来更深流动性,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用户,滚雪球效应逐步放大。这种模式的护城河在于高频用户的迁移成本极高,一旦适应平台的界面和速度,很难轻易更换。Orderly 的护城河则来自其「卖水给淘金者」的网络效应。它并不直接依赖单一前端应用,而是通过为整个生态提供底层服务来扩大规模。随着更多前端接入,流动性池越发厚实,所有合作伙伴都能受益,最终形成正循环。Hyperliquid 的挑战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保持创新和高效用户获取;Orderly 的挑战则是如何在快速扩张中持续保证技术与服务领先,同时扩大生态边界。从行业整体看,两种模式并非此消彼长,未来或将出现融合趋势:基础设施提供商可能推出自有应用,应用型平台也可能向外输出技术能力,最终形成更互联、更多元的 DeFi 衍生品格局。随着市场规模增长和机构资金入场,Hyperliquid 与 Orderly 的不同路径,或将共同推动去中心化衍生品市场迈向下一个阶段。\n原文链接

快链头条登载此文本着传递更多信息的缘由,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推荐活动
...
风险提示
根据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于 2018 年 8月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的文件, 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