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长推】从销毁到再分配:加密激励机制新思路解读

快链头条 2025-09-25 06:08:05
观点代币
阅读 7,683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分享此文章
在加密经济体系中,关于 资产被削减(slashing)之后应当销毁还是再分配 的争议由来已久。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发生削减,资产就会自动被销毁,从而减少总供应量,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削减只是剥夺作恶者的资产,而后续这笔资产的去向才涉及销毁或再分配两个选项。销毁意味着资产彻底消失,供应减少,却无人受益;再分配则是将价值导向其他一方(未必一定是受害者),让生态中的价值仍然流转。以 EigenLayer 为例,在其早期机制中,运营者若未履行义务,质押资产会被削减并直接销毁。这虽然达到了惩罚的目的,却留下了两个明显问题:一是受害方并未得到任何补偿,就像交通肇事司机入狱,但被撞的人却没获得救助;二是系统的安全性降低,因为可用于保护系统的质押总量减少了。相比之下,再分配的模式则能让价值留在系统内:可靠的节点获得额外奖励,受损的用户得到赔偿,资金流转仍然在生态中发生。这样不仅能提高整体安全性,还能催生出新的用例,比如无许可的链上保险、自动补偿失败交易的 DEX、对出借人提供保障收益率的借贷协议等。 再分配在经济安全上的价值不容忽视,它能让削减后的资金真正用起来,而不是凭空消失。例如 CapMoney 就已实现:当稳定币体系中的运营者因违规被削减时,其资金会直接补偿给受到影响的稳定币持有人。这种模式将经济安全从事前威慑扩展到事后保护,能真正弥补用户的损失。不过,再分配也有风险。最典型的例子是 MEV(最大可提取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把用户和流动性提供者(LP)的损失类比为被削减。在链上交易中,用户可能因抢跑、夹击等操作得到更差的报价,等于凭空损失了一部分资产;LP 则常常因为 LVR(Loss Versus Rebalancing)而承受额外亏损。这些群体既没有作恶,也没有不履行义务,却被动承担了损失。而在当前机制下,往往是套利者获利,普通用户和 LP 承受损失,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再分配。 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再分配。当 削减行为不存在 时,销毁往往是机制设计的核心特征,无法被取代。例如 BNB 每季度进行代币销毁,这是其通缩经济模型的基础;以太坊在 EIP-1559 中将基础手续费烧毁,从而引入通缩性以太坊的叙事。如果改为再分配,可能导致通缩效应被稀释,引发更高的通胀压力,从而长期压低代币价值。更糟的是,如果手续费被放入资金池再回补给用户,容易引发激励错配 —— 比如用户明知会被补贴,就可能制造无意义的交易来薅羊毛,导致网络拥堵更严重。因此,再分配不是万能药。在涉及削减的场景中,它往往比销毁更有效,能把价值转移给真正受损的人,从而增强系统的公平与安全。但在不涉及削减的场景中,销毁通常更合理,因为它能保持系统的简洁性和经济逻辑的一致性。总结来看,加密系统的激励设计始终绕不开 公平与安全 这两个目标。如果价值的保留能直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或用户体验,那就值得再分配;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费用消耗或通缩逻辑,销毁才是最佳方案。归根结底,不管是销毁还是再分配,设计者都需要围绕激励对齐这个核心问题来权衡。【原文为英文】\n原文链接

快链头条登载此文本着传递更多信息的缘由,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推荐活动
...
风险提示
根据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于 2018 年 8月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的文件, 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