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稳定币的生意没那么好做了

快链头条 2025-09-18 19:23:17
阅读 7,567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分享此文章
| Sleepy.txt
编辑 | Kaori

2025 年 9 月 18 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 25 个基点至 4.00%~4.25%。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宽松的信号,意味着更低的融资成本和更充裕的流动性。

但对稳定币发行方来说,这一刀切下去意味着躺赚利差模式的倒计时正式开始。

高利率时代的拐点已至。自 2022 年 3 月起,美联储连续 11 次加息,把利率推到 5.25~5.50% 的高点。这段高利率周期,为稳定币发行商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盈利窗口。

如今,通胀回落、增长乏力、货币政策转向,伴随这一转折,稳定币行业的黄金阶段也走到尾声。

利差模式的终结倒计时

稳定币的核心盈利逻辑极其简单直接,用户用美元兑换等值代币,发行方把这笔钱投向短期美债或货币市场基金,靠利息差赚钱。

在高利率周期,这套模式的回报惊人。Tether 是最直观的例子,其 2024 年第四季度储备鉴证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利润达到 130 亿美元,其中约 70 亿美元来自国债与回购协议的利息,占总利润的一半以上。它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高达 908.7 亿美元,占总储备的 82.5%。

Image

支持流通中的法定计价 Tether 代币的储备明细|图源:Tether 官网鉴证意见和综合储备报告

另一家主要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的情况同样如此。虽然没有公布完整利润构成,但从储备披露来看,Circle 把约四分之一的资金配置在短期美债,剩余部分主要存放在贝莱德管理的货币市场基金。利率维持高位时,这同样是一台稳定的现金机器。

然而,当降息来临,这块利润空间会率先被削减。

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以 Tether 为例,根据其 2025 年第二季度鉴证报告,公司持有的美国国债敞口已达 1270 亿美元。利率每下降 25 个基点,就会让它的年化利息收入减少约 3.18 亿美元。

如果按照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在未来还将进行 2-3 次降息,总计降息 75 个基点,那么 Tether 的年收入将减少约 9.53 亿美元。

Circle 的处境同样敏感。其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USDC 的平均流通量为 610 亿美元,储备收入 6.34 亿美元。其中约八成资金配置在短期美债。降息 25 个基点,意味着年收入减少约 1.22 亿美元;若累计降息 75 个基点,收入下降幅度将达到 3.66 亿美元。

问题在于,Circle 当季的调整后 EBITDA 只有 1.26 亿美元。一旦利差收益收缩,它很可能从盈利滑向亏损。

更关键的是,利差的损失和规模扩张之间,并不存在对称关系。

理论上,降息会提升市场风险偏好,交易活跃度增加,稳定币的流通规模也可能随之放大。但这种增长的幅度,远远不够填补利差的缺口。

以 Circle 为例,当前资金规模下,利率下调 25 个基点,会让收入减少约 1.22 亿美元。要弥补这部分损失,管理规模必须增加 6%,相当于再增加 37 亿美元。若累计降息 75 个基点,Circle 则需要扩张 21%,即增加 126 亿美元,才能维持现有的收益水平。

这种不对称揭示了利差模式的根本脆弱,一旦高利率环境消退,这条赛道的红利周期也就走到了尽头。

更大的压力来自派息稳定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推出能向用户分红的产品,把原本属于发行商的利差收益切走一部分。

这一趋势直接压缩了传统稳定币的利润空间,也迫使发行方加快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从类货币基金到全球金融服务商

利差模式走到尽头后,稳定币发行商必须完成一次根本性的转型,从类货币基金转型成全球金融服务商。核心思路是,把收入重心从单一的利差转向更广泛、更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几家巨头已经开始行动,它们的嗅觉一向敏锐,也各自摸索出不同的路径。从这些尝试里可以看出三种迥异的转型方向。

Circle:做金融世界的滴滴

Circle 正在尝试一场彻底的转型,它的目标可以用一个直观的类比来理解:滴滴。

滴滴不拥有汽车,却能撮合司机和乘客;Circle 构建的 Circle Payment Network(CPN)同样不直接处理资金,而是希望把全球的银行与金融机构编织在一起。

传统的跨境支付就像是没有滴滴的出行市场,你需要在街头招手拦车,不知道司机什么时候来,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也不知道路上会遇到什么问题。而 CPN 要做的,就是为全球的资金流动提供一个实时调度系统。

Circle 联合创始人 Jeremy Allaire 在采访中说,他们正在「构建历史上最大的金融网络之一」。这个表述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却也反映了 Circle 的雄心壮志。

CPN 的设计也有其巧妙之处,既然不直接持有资金,就不必在每个国家申请货币传输牌照。既然定位是技术服务商,就能把更多资源投向产品创新,而不是陷在合规成本里。轻资产、重网络,让 Circle 得以快速扩张。

不过,金融行业的核心是信任。为了赢得传统机构的认可,Circle 邀请桑坦德、德意志银行、法兴和渣打四家全球大型银行担任顾问。对 CPN 而言,这些名字就是背书。

从盈利模式来看,Circle 正在从吃利差转向收过路费。每一笔通过 CPN 的交易,Circle 都能收取网络费用。这让收入与交易量挂钩,而非依赖利率。即便在零利率环境下,只要有资金流动就有收益。

不过,这个转型故事还处在非常早期。CPN 在今年 5 月才正式上线,目前仅有 4 个活跃的支付通道。尽管有 100 多家金融机构在排队等候接入,但目前为止收入仍然有限。根据 Circle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司总收入为 6.58 亿美元,其中 6.34 亿来自储备利息,其他收入(包括 CPN 在内)只有 2400 万美元,占比约 3.6%。

Image

图源:Circle 2025 Q2 财务报告

换句话说,Circle 的「过路费」逻辑虽清晰,但要真正撑起估值和股价,还需要时间。即便按照乐观估计,CPN 能够开始规模化贡献收入可能也还需要 3 到 5 年的时间。在此之前,Circle 依然严重依赖利差,降息的冲击仍是绕不开的挑战。

更长远看,Circle 试图搭建的是一整套数字金融基础设施。除了 CPN,它还在开发编程化支付、数字身份、外汇结算等 API 服务。根据市场分析,如果 Circle 能够通过这些 API 服务吸引 1 万家中大型企业客户,每家每年贡献 5~15 万美元,这将为 Circle 带来 5~15 亿美元的年收入。

目前,全球已有 30 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加入这个网络,从菲律宾的 Coins.ph 到非洲的 Flutterwave,从欧洲的 OpenPayd 到拉美的 dLocal。每增加一个节点,整个网络的价值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正是平台经济的魅力所在,前期投入巨大,但一旦形成网络效应,就能筑起护城河。

Circle 的转型策略体现了一个深刻的商业洞察,在数字时代,最稀缺的不是资金本身,而是连接。

Tether:做加密世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如果说巴菲特用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搭建了投资帝国,Tether 则在用稳定币产生的现金流,铺开一张跨行业的投资版图,早早开始「去利差化」的布局。

Tether 的策略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逆向思维。

主动寻找新的利润引擎,这让 Tether 在降息周期来临前,就已站在一个不同的位置。

Tether 的投资范围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可以想象的领域。能源是其中的重要板块,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大举押注比特币挖矿,意图形成一个闭环。比特币的生产需要挖矿,交易需要 USDT,USDT 的发行又为 Tether 创造新的现金流。

黄金则是 Tether 的另一个核心配置,公司在储备中持有价值 87 亿美元的实物黄金,并斥资超过 2 亿美元投资加拿大金矿企业,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甚至称黄金是「天然的比特币」。

在传统金融理论中,美元与黄金价格往往此消彼长,而 Tether 通过同时持有这两类资产,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天然的对冲组合。无论美元强弱,至少有一部分资产能够维持价值。

最令外界意外的,是 Tether 涉足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这类听起来颇为「老派」的业务,却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Tether 利用充裕的现金流,为原材料运输提供短期贷款。据知情人士透露,这项业务的规模已达数十亿美元。由于传统银行普遍谨慎甚至回避这一市场,Tether 正好填补了缺口,并获得稳定的息差收益。

从投资组合理论的角度看,Tether 的策略与哈里·马科维茨提出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不谋而合——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通过在能源、黄金、大宗商品融资等不同资产和行业之间进行分散投资,Tether 显著降低了对单一业务的依赖。结果是在 2025 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了 49 亿美元的净利润,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这些多元化投资的贡献。

但这种战略也让 Tether 显得越来越复杂,外界难以完全理解它的运作逻辑。

与 Circle 强调透明化的运营方式不同,Tether 的披露往往有限,这加深了市场对其资产安全性的疑虑。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稳定币的核心价值在于稳定性和透明度,而当发行方过度多元化,是否会引入系统性风险,如果某个投资出现重大损失是否会波及 USDT 的稳定,这些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即便如此,Tether 的战略依旧展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判断,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中,提前布局、分散风险,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智慧。

Paxos:做稳定币世界的富士康

如果说 Circle 想做金融世界的滴滴,Tether 在搭建加密世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那么 Paxos 的角色更像稳定币世界的富士康。富士康不卖自有品牌的手机,却为苹果、华为等巨头代工;Paxos 同样不以自家品牌为重,而是为金融机构提供稳定币发行的整套服务。

这种定位在降息周期里反而显出韧性。当 Circle 和 Tether 担心利差缩水时,Paxos 早已习惯与客户分成的模式。这种表面上吃亏的安排,实际上给它筑起了一道缓冲墙。

Paxos 的商业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PayPal 有 4.3 亿用户,但不懂区块链技术;渣打银行有全球网络,但缺乏稳定币经验;Kraken 懂加密货币,但需要合规的稳定币产品。而 Paxos 要做的就是成为这些巨头背后的技术大脑。

在传统模式里,稳定币发行商要自己承担技术、市场和监管的全部风险与成本。Paxos 的代工模式,把市场与品牌风险留给客户,把技术与合规风险留在自己手中。

PayPal 的 PYUSD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若选择自建团队,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数亿美元投入,还要应对复杂的审批。借助 Paxos,PayPal 仅用数月就能推出产品,把精力集中在用户教育和场景拓展上。

更有趣的是,Paxos 正在构建一个「稳定币联邦」。

2024 年 11 月,Paxos 推出了全球美元网络(Global Dollar Network),核心产品是 USDG 稳定币。这个网络得到了 Kraken、Robinhood、Galaxy Digital 等多家知名机构的支持。

渣打银行则成为储备管理合作伙伴,负责现金和托管。这个「联邦」的构想在于,不同品牌的稳定币共享同一套基础设施,实现互操作,就像不同品牌的 Android 手机能运行相同的应用。

这种思路背后是商业模式的进化。Paxos 不追求单一规模,而是转向效率与生态共建。核心竞争力不是自己有多少用户,而是能为多少伙伴创造价值。

它的收入结构也印证了这种哲学,技术授权费、合规服务费、运营管理费,再加上储备收益分成,形成多元化来源。这让它在降息环境下依旧能维持稳定现金流。

更深一层看,Paxos 试图重定义「基础设施」。

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是管道,只负责资金流动;Paxos 构建的平台,则同时承担价值创造与分配。这种从管道到平台的转变,可能会成为稳定币行业未来的雏形。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弱点。作为幕后角色,Paxos 难以建立直接的用户认知和品牌。不过在强调分工的时代,这种隐身反而是优势,它既能为任何潜在客户提供服务,又不会被视为竞争者。

稳定币企业的未来

几家稳定币巨头的尝试,已经勾勒出行业可能的走向,稳定币正在从单一的价值存储工具,转向更广泛的金融基础设施。

第一个方向是支付网络。

稳定币正逐渐成为新一代清算通道,对标 SWIFT 和 Visa 等传统网络。与传统体系相比,基于稳定币的支付网络可以实现 7×24 小时的全球资金结算,成为跨境支付的底层设施。

传统跨境支付需要层层中介,每一环节都增加时间和成本;稳定币支付网络则能让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对接。Circle 的 CPN 就是这种趋势的缩影,它试图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实时结算系统,让金融机构绕过代理行模式。

在此基础上,稳定币企业正向更广泛的金融服务拓展。它们开始接近银行业务,提供借贷、托管、清算等服务,把稳定币当作进入传统金融的入口。借助智能合约,这些服务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透明度和自动化。

更重要的是,稳定币正在进入企业财资与贸易场景,为跨国公司提供财资管理、供应链金融和国际结算方案。稳定币由此从面向零售用户的交易媒介,演进为企业级的支付和融资工具。

资产管理是另一个方向。

过去,储备几乎全部投向美债,安全但回报有限。在降息环境下,发行商开始尝试更多元化的配置,希望在透明度和收益之间找到平衡。Tether 对黄金和大宗商品的投资,就是这种探索的体现。通过储备组合多元化,发行商试图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让储备本身成为新的利润引擎。

这意味着,稳定币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金融体系的边缘角色。它们的目标,是成为新金融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但这份野心能否落地,取决于能否在技术创新、监管合规与商业模式之间找到稳妥的平衡。

洗牌在即,适者生存

降息落地,让利差模式的脆弱性彻底显现。依赖利差的盈利方式正在失效,稳定币行业也走到一轮洗牌的关口。企业能否存活下来,取决于商业模式更新的速度,以及转型是否足够彻底。

对发行商而言,转型往往意味着在短期内做出并不讨好的决定,却关乎长远生存。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力。

竞争的焦点,也许将从发行规模的大小,转向服务能力的强弱。谁能把稳定币真正做成一个金融服务平台,而不是只停留在代币发行的层面,谁就更有可能在新的格局里站稳脚跟。

从这个角度看,美联储的降息并不只是一次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稳定币行业来说,它也像是一场压力测试。那些能撑过这一轮的企业,会在未来的金融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而仍依赖单一利差模式的公司,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生意确实没那么好做了。

 

(原文链接)

 

快链头条登载此文本着传递更多信息的缘由,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推荐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