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长推】从 KOL 到 InfoFi:解读激励错配下的困局

快链头条 2025-09-10 02:11:53
InfoFi
阅读 5,747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分享此文章
在加密世界,营销与分发几乎合二为一,传统 Web2 的营销逻辑难以适用。这个行业的用户群体高度垂直,普通大众的营销套路并不奏效。人们更愿意相信少数匿名账号,而不是明星代言。所谓权威原则在这里尤为明显:人们会更倾向于信任被视为专家或社区意见领袖的人。在 2017 年周期,KOL 几乎都是交易员,他们通过分享策略积累粉丝,随后成为交易所的推广对象。随着 CT(Crypto Twitter)的扩张,KOL 的概念被拓宽到 DeFi、DePin、AI、消费类应用等不同赛道,初创公司开始借助这些 KOL 触达忠诚用户群。与此同时,InfoFi 出现,改变了整个格局:关键词写作能够直接获得 Kaito 等平台的奖励,写作不再只是单纯表达观点,而是被激励驱动。这样一来,人人都有话要说,但目的不再是分享思考,而是博取激励。问题在于,当营销与激励混为一谈时,用户对信息的信任度下降,项目方也逐渐迷失方向。 Kaito 活动的逻辑很像空投。若项目已有分发渠道、产品市场契合度(PMF)与真实用户,那么外部激励能成为锦上添花。但若项目缺乏基础,激励则会加速其死亡。许多初创公司误以为让更多人发声就等于市场扩张,但如果这些发声者缺乏品牌与可信度,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结果是:内容质量下降,数量上升,传播的对象从真实用户转向了 Kaito 的算法。写作者的目标不再是影响社区,而是博取奖励。这让营销陷入僵局:作为潜在用户,当我看到每个账号都在机械地提及同一个协议,却很快转向其他项目时,我更不愿意使用这个协议。激励的错配使得小账号难以成长,项目传播的效果也难以突破。最终,Kaito 活动往往沦为失败项目的最后手段,依赖最基本的人性弱点来博取关注,就像许多不匹配的空投一样,最终让真正的用户成为被 “收割” 的一方。 目前,加密行业的影响者营销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私下的 Influencer 营销(KOL 合作)、Kaito 活动以及 CT Leads。前两者更偏向数量,适合在已有质量基础上扩大声量;而 CT Leads 代表了新趋势,即直接把 KOL 引入公司团队,形成长期绑定与利益一致。例如 DeFiDave 加入 Capmoney,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相比短期合作,雇佣 KOL 能带来更持久的品牌信誉与用户黏性。从实践角度看,不同模式并非互斥:若你有强大团队却缺乏社媒声量,可以借助知名 CT 账号代为建立品牌;若需要为 TGE 或活动扩散受众,KOL 或 Kaito 活动可作为补充。但前提是必须有质量在底层,否则只会制造噪音。最终,没有所谓的万能公式。InfoFi 之所以逐渐失去价值,正是因为它必须被整合进更大框架才能发挥作用。项目方要明确目标,是要触达鲸鱼还是零售用户,并理解质量与数量不可兼得,只有清晰选择优先级,才能避免激励错配和市场信任流失。【原文为英文】\n原文链接

快链头条登载此文本着传递更多信息的缘由,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推荐活动
...
风险提示
根据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于 2018 年 8月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的文件, 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