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长推】从索尼到丰田,为什么他们都要自建区块链?

快链头条 2025-09-02 03:43:26
企业链
阅读 4,319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分享此文章
企业链这个词曾经是加密圈里难以想象的组合,但如今它正在成为现实。这里所说的企业链,并非指传统 IT 意义上的企业内部链路,而是指由大型传统公司直接开发或主导的 Layer1/Layer2 区块链。与近乎赛博朋克式的加密原生链(强调去中心化、抗审查、透明度)不同,企业链更注重规模化、合规性和控制权,服务对象主要是机构与现有用户群体。2026 年或将成为这一趋势集中爆发的一年。当前,已有多家巨头下场布局:索尼(Sony)推出基于 OP Stack 的以太坊 L2 Soneium,意图把旗下庞大的游戏、音乐、金融和娱乐用户引入链上,并通过孵化器推动开发者生态;Stripe 携手 Paradigm 打造 EVM L1 Tempo,聚焦全球支付和稳定币结算,以降低成本、加快结算;Google Cloud 与 CME Group 合作开发 GCUL(Google Cloud Universal Ledger),一个基于 Python 智能合约的许可型账本,服务抵押品管理与结算流转;Circle 则在 IPO 之后启动了 Arc 公链,以 USDC 作为原生 Gas 代币,支持亚秒级结算、内置外汇清算和隐私转账,目标是将稳定币支付完全链上化。此外,FIFA 正在 Avalanche 子网中搭建自有链,J.P. Morgan 推出 Kinexys 区块链与存款稳定币,丰田(Toyota)则利用 Avalanche 开发移动编排网络(MON)。这些项目背后共同的逻辑是:企业不再满足于租用公共链,而是要通过自建链掌控技术堆栈、用户渠道与数据流,从而实现长期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传统企业要自建链?首先,现有公链并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速度、安全、费用波动与经济模型的不确定性是显著痛点。例如,以太坊的 Gas 价格会随着 ETH 价格大幅波动,对企业级应用而言风险过高。其次,自建链意味着企业掌握完整的用户入口与数据流,这是极具价值的衍生资产,比起在公链上租用基础设施,企业更倾向于把基础设施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后,定制化是核心诉求:企业链可以内置合规模块、专用经济激励机制以及高性能架构,避免受制于公共网络的技术或治理折衷。展望未来,企业链大概率会呈现出混合型生态格局:一方面维持高度合规、许可制的链路来服务机构和敏感业务,另一方面也会与公共加密网络互操作,以获取流动性与用户价值。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用户体验上具备先天优势 —— 数十年的传统业务经验、雄厚的资本与成熟的运营模式,使它们更有可能提供比加密原生链更友好的应用入口。虽然这意味着在去中心化和开放性上做出妥协,但对最终用户而言,能否获得快速、可信、低摩擦的体验往往比技术理念更重要。 企业链的兴起标志着加密技术正逐渐渗透进全球基础设施,也意味着「我们已不再那么早期」。这一趋势当然伴随取舍:合规、效率与控制的优先级往往高于去中心化,可能弱化了加密世界无许可创新的精神。然而,若以主流采用为目标,这些妥协或许是必要的。随着 FIFA、丰田、J.P. Morgan 等机构的加入,未来加密原生与企业原生的生态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事实上,即便在公共链内部,验证者数量、架构设计、去中心化程度本就存在诸多争议,但最终用户似乎并不在意交易是落在公共 L1、联盟链还是企业子网上 —— 只要应用体验足够流畅、安全、可靠即可。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链的出现其实是对加密技术成熟度的一种验证,它告诉我们:区块链已从小众的极客实验,逐渐演变为全球机构和企业愿意依赖的底层基础设施。在未来 2-3 年,我们很可能见证一个混合世界:既有去中心化、抗审查的公链,也有服务于合规与规模的企业链,而二者通过跨链与互操作层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全球链上经济体系。【原文为英文】\n原文链接

快链头条登载此文本着传递更多信息的缘由,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推荐活动
...
风险提示
根据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于 2018 年 8月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的文件, 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