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 估值迷局:ETH 将增长 30 倍?

快链头条 2025-08-06 03:36:41
观点市场
阅读 1,558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分享此文章
过去 9 个月加密货币的价格走势确实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是否正确?尽管 2024 年可谓是数字资产历史上最具突破性的一年,华尔街和普通投资者对区块链与加密货币的兴趣也前所未有,但媒体关注的话题却依旧落入俗套:为什么比特币涨跌?、是不是山寨币季节?、哪个 L1 协议会赢?、模因币又怎样了?甚至还有特朗普政策对 TRUMP 币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年复一年地重复,却鲜少关注真正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项目与人物。比如极少有记者问及 BNB 这个从投资回报与经济模型看堪称最佳代币的项目,也很少有人关注 Hyperliquid 或 Pump.fun 这些高速增长的新势力,更无人提及 Aave 这样真正链上银行级别的 DeFi 协议。试想若传统金融媒体忽视亚马逊、谷歌与摩根大通,只讨论黄金与 S&P500,也不会被认为是合格报道。这种看热闹不看门道的现象揭示出媒体与公众对加密领域的关注存在结构性偏差。 在加密行业早期,山寨币指的是比特币克隆币和 L1 协议,现如今术语未随时代进化,导致许多项目被一概而论。L1 协议(如 ETH、SOL)具有一定的财务与实用价值。财务价值来自手续费收入,但若以传统股市市盈率标准衡量,大部分 L1 协议的估值都偏高。例如,L1 协议的市盈率往往接近 100 倍,而标普 500 约为 24 倍。实用性方面,虽然 ETH 被用作 Gas 费、质押和抵押品,但类似于铝材,具备实用性并不等于高价值。根据保守估算,仅用于 Gas 储备的 ETH 市值约 720 亿美元,SOL 约 3.4 亿美元,远低于其整体市值。这意味着,尽管 ETH 和 SOL 具有一定的使用需求,但其估值大部分无法由使用量支撑。因此,财务与实用价值均无法为现有市值提供坚实的基础。 L1 协议代币的价值大部分来自社会价值 —— 即网络文化认同、社群光环等软性因素。然而这种光环正在快速减退。若以分部估值法(SOTP)分析 ETH 与 SOL,其市值中约 70-80% 来自社会价值。虽然协议代币也被当作链上储备货币使用(如 ETH 用于 NFT、SOL 用于模因币),但这不足以合理支撑其动辄数百亿美元的估值。更关键的是,这些 L1 协议未必能在未来资产上链浪潮中占据主导。尽管这些链支撑了 DeFi、NFT 与模因币的热潮,但真正的市场 —— 全球 99% 的股票、债券与房地产尚未上链。未来,能吸引最多真实资产上链的区块链或许才是被严重低估的协议,而并非当前那些靠高估值维持存在感的 L1。当前 L1 的繁荣,更像是一场尚未完成的演习,真正的战役尚未打响。\n原文链接

快链头条登载此文本着传递更多信息的缘由,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推荐活动
...
...
风险提示
根据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于 2018 年 8月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的文件, 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