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friend.tech的非共识,能否带来新机遇?

快链头条
2023-08-22 16:03
新闻
34664

原文编译:Leo、Joyce,BlockBeats


都说「非共识」才能带来机遇,在如今认知逐渐同质化的的加密市场,friend.tech 难得地创造出了「非共识」。


关于 friend.tech,社区有众多评论,有 FUD 的,有激动到认为这个模式可以创新 DeFi 范式的。到底是创新范式还是短期 meme 炒作,来看看社交媒体 KOL 们的评价,BlockBeats 编译整理如下:


friend.tech 带来的启发和期待


很多人认为 friend.tech 的爆火能否持续很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类应用是否给加密行业提供了未来出路,能否带来更多新的想法,以下是一些对 friend.tech 思考后衍生的新想法:


加密 KOL redphone 认为,friend.tech 革新了 DeFi 范式,包括 friendtech、Rollbit、TGbots 等突破性应用的出现,证明了加密货币正在退出基础架构/建设/DeFi 阶段,正式进入「应用程序」阶段。这些应用提供了只能通过后端加密才能有的独特体验,包括 TGbots 这类应用在内的 App 彻底改变了 DeFi 的竞争环境。而 friend.tech 真正带来的启发是,我们可以构建一个 Web2 前端,然后在后端利用加密技术,将应用推向全世界,这也是扩大加密采用的最直接的想法,类似于 RWA+DeFi,业内有很多优质的加密基础设施,利用这些做出之前未做过的创新应用,扩大加密采用,这是 friend.tech 带来的启示。


WeirdoGhostGang 创始人 Sleepy 也撰文评论表示,friend.tech 的购买份额机制挺让人上头,认识新朋友,也 flip 了老朋友。认识新朋友很新鲜,flip 老朋友很搞笑。其场景代入感很强,比如用户坐在咖啡店说着:「我把你卖了赚了 0.001 ETH」「Woc 有人砸盘我」,加密行业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这么有代入感的项目了。


此外,friend.tech 也让 Sleepy 联想到了 Bubble,一个韩国社交软件。下图为 Bubble 和 friend.tech 对比图



Bubble 是一类韩国社交软件,大多用于粉丝追星,该 App 与韩国的各个经纪公司都有合作,而 Bubble 也按照不同经纪公司分成了各个 App,比如 Bubble for CUBE、Bubble for JYPnation、Bubble for IST 等,各家旗下的艺人也会入驻到相应的 App 中,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明星并进入该明星所属经纪公司的专属 App,Bubble 在付费上采用了订阅制度,一个人一个月几美金,用户可以选择你喜欢的 idol 并且购买对应的 ticket 订阅。


但在聊天模式上,Bubble 属于专属聊天,Idol 可以看到所有给他发消息的人,但粉丝只能看见 Idol 针对自己的专属回复,而 friend.tech 只能进行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聊天,且聊天都会出现在同一聊天框内,较为混乱,所以在用户体验上 friend.tech 是一个超级简化版的 Bubble。


而 Sleepy 对 friend.tech 的期待是:


-法币支付,甚至可以移除加密支付;


-订阅制,把现有的 Share holder 定义为高级会员;


-完整的 App,让聊天室更加完善,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


加密 KOL Poopman 称,friend.tech 很好地利用了加密世界的注意力经济,token 激励,空投激励,且相比其它社交类软件,该 App 风格简单粗暴,只需购买和加入,寄生推特的和社区影响力的方式也导致该 App 存在非常高的「盈利效应」,可以算作一类 social casino,顶着社交的帽子,模仿着类似于 casino 运作。


也正如大家看到的,用户对 friend.tech 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夸得好,喷得也不少。


为什么唱衰 friend.tech


对 friend.tech 最大的唱衰就是数据隐私和所有权问题,昨晚一些 KOL 揭示了 friend.tech 数据泄漏和所有权相关的内容。在 Web3 世界里,授予其它人自己的所有权是非常危险的,也证明了此前大家对该应用寄生推特机制下产生的数据隐私问题的担忧。


链上数据监测平台 Spot on Chain 发文表示,虽然 friend.tech 的发展很快,短短两周内项目产出了巨额的手续费和用户份额,但该项目存在通过 API 数据泄露的问题,用户甚至可以在无邀请码的情况下通过合约买卖份额。从合约代码上来看,邀请码和应用程序对合约没有任何作用,用户可以通过链接 MetaMask 直接在 Etherscan 上进行买卖。


Yearn 核心开发者 banteg 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泄露的数据库显示,超 10 万人授予了 friend.tech 可以调用自己社交媒体的权限,慢雾创始人余弦也评论称:「10 多万推特账号对应的 friend.tech 钱包地址泄露。这些钱包地址随便往上一层做下关联,还能得到更多隐私。并且 friend.tech 可以泄露的钱包地址+推特账号关系,是一种链上与链下直接关联的关系。你如果自信,大可不必在意自己的这种隐私,但是如果整个行业都形成这种无所谓态度,那最开心的一定是那些作恶者们」。


谈及 friend.tech 目前的问题,Sleepy 也表示:「早期用户要么提前超低价买一些自己的 share 做老鼠仓(随着机器人入场现在很难做到),要么只能通过其他人交易 share 拿手续费分红。而对于早期创作者来说,这些还不足以形成较强的激励,也就难以保证持续输出内容以及内容质量。而这个模式带来的 Share holder 也由于炒作机制很难沉淀成真实粉丝,从收益、影响力两方面来看都无法帮助到创作者。而对于头部创作者来说,这样的模式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收益还有待计算,如果没有类似韩国经纪公司这样的强大话语权,如何留住他们形成护城河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新用户如何避免隐私问题


friend.tech 也对 API 数据泄露问题做出了回复,其官方社交媒体表示只是有人抓取其公开的 API,显示了公开钱包地址和公开 Twitter 用户名之间的关联。「数据泄露」的说法就像在说有人可以通过查看用户的公开 Twitter 信息来攻击用户一样。


但实际上这和「查看用户 Twitter 攻击用户」的概念并不相同,很多用户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推特和钱包地址的关联,所以其回复多少有点敷衍。


很多用户也立即撤销了 friend.tech 与推特间的授权,对于还没有开始体验 friend.tech 的用户,以下是 DeFi 研究员 Ignas 提供的一些比较实用的建议:


-使用匿名电子邮件(保护隐私);


-创建新钱包,通过 CEX 或隐私转账工具提币转入;


-通过更改基于 Chromium 的浏览器中的用户代理,在 PC 端使用 friend.tech。


目前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 KOL 和社区入驻 friend.tech,用户对 friend.tech 的炒作还在继续。Prardigm 投资,以及 Cobie、zhusu、Haska 和越来越多「大人物」的入场,和明牌积分的空投激励,这些都是可以让 friend.tech 维持下去的因素。加密本来就是一个快速获利的行业,friend.tech 的属性可以很好地迎合这一点,如果 friend.tech 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用户面临的体验问题,或添加新的创作者激励措施,token 化产品等,未来或许真可以做到不负众望。

温馨提示:
快链头条登载此文本着传递更多信息的缘由,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