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 本身是纯 web2 互联网语境下的产物,LLMs 大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封闭训练,最终跑出 ChatGPT、Claud、DeepSeek 等之类的可交互 AIGC 应用。它的整体重心是「应用」逻辑,至于 Agent 之间如何通信交互,Agent 之间如何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协议,Agent 之间如何构建可验证的计算验证机制等等问题都先天缺乏。AI Agent 拓展框架和标准本质上是从中心化服务器到去中心化协作网络、从封闭生态到开放统一标准协议,从单一 AI Agent 应用到复杂联动生态的 web3 分布式架构演进之路。 AI Agent 框架和标准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毫不夸张说,现在听各个和开发者讲自己的技术愿景和实践路线,无异于 10 年前 Vitalik Buterin 来中国路演寻求融资一样。试想,10 年前的 Vitalik 站在你面前,你该如何评判?主要看创始人魅力,看技术品相、看叙事逻辑及看生态落地。总之,如今的框架和标准之争就是在锁定谁是下一轮 AI Agent 叙事中的 EVM、谁又是优于 EVM 的高性能 SVM,当然这个过程中出来一个 Cosmos IBC,再整一套 Move 系新 DeFi 范式,杀出个并行 EVM、实时大规模并发 layer2…… 想想这条路还有多长? Ai Agent 框架和标准的界限很模糊,比如,ElizaOS 框架标准在平台化之前只能定性为开发者社区的精神图腾,其价值外溢只能靠 ai16z 承接;又比如 Game 框架标准还在 Virtual 封闭式的闭源模式下玩,和主流开源组合架构相比略显另类;另外,ElizaOS 框架为当红一哥没错,但却有一个独立的 #ELIZA ,不知道怎么和它绑定关系;arc RIG 框架的基本面很好,但 Rust 语言应用到 AI Agent 领域推动性能,总感觉过于超前;Swarms 的技术品相其实不差,但如此 FUD 且动荡的开局以及拉盘到令人发慌的局面让人始料未及;REI 要解决的区块链确定性和 Agent 执行概率性兼容非常有意思,但技术方向也过于超前了等等。\n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