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投资 DAO 联创王超:投 AI 更偏爱开脑洞,加密和 AI 会深度融合

快链头条
2024-07-30 13:21
DAO
97899

作者:律动BlockBeats

 

在中文圈聊 DAO ,王超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2020 年,他卸下比特派钱包合伙人的身份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研究当时新兴的 DAO 上。由于做钱包时候的日常工作就是和大量的团队沟通,在 DAO 的学习研究上他也延续了这一风格,几年下来聊了两三百个做 DAO 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他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下来,成为了很多人了解并参与 DAO 的引路人。

但在 DAO 之外,他也做过很多投资。2022 年底,他参与创立了一个专门投资 AI 的 DAO —— Metropolis DAO 。也许你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他们已经投到了包括 Pika 、 Glif 、 Altera 在内炙手可热的一些 AI 项目。近日, BlockBeats 与王超进行了一次对话。他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介绍了 Metropolis DAO 、 AI 投资,以及对加密 AI 发展现状的个人观察和思考。

「 ChatGPT 让我一下子相信 AI 的潜力」

之前的行业经历对现在投 AI 有什么影响吗?

王超:我的行业经历基本分成三块:做传统软件、做钱包,然后做投资。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软件圈子里面摸爬滚打了十年多一点,先是技术人员,后面又担任管理。从新兴的互联网项目,到传统的服务外包和定制开发,我都做过。这个过程中,接触到很多那个年代的 AI 。当时微软推的认知服务,我们是中国最早一批用它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因此,我对 AI 肯定是不陌生的。

我进入加密领域工作,是 2017 年加入比特派做了几年的比特币钱包。但实际上,我从 2013 年起就已经在个人层面参与炒币和行业投资,并一直关注行业动向。2015 年,区块链概念大火,《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信任机器: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如何改变世界》的文章,使得区块链概念迅速走红。2015 年因此被称为「区块链元年」。在 2B 领域,无论是软件公司还是金融机构,当时都在联盟链和私有链上做各种尝试。

尽管当时还在传统行业工作,但我们已经投入了一些技术力量进行这个方向的探索,包括与客户合作进行 POC (概念验证)实验。那时候,我确实没预料到 AI 会在短短七八年内取得如此突破性的进展,更没有想到 AI 能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在许多领域发挥作用。

2020 年离开钱包出来后的这几年,实际上更多的时间是在做投资。有些朋友熟悉我是因为我个人对 DAO 领域有特别的兴趣,探索过很多 DAO 然后也写过一些东西。但实际上这几年真正属于生产性质的东西还是在投资这个领域,包括加密领域的投资,也包括其他行业的一些投资。

什么时候开始想要做一些 AI 方面的投资?

王超:因为我有技术背景,并且在软件行业工作多年,对新技术一直很敏感。小时候,我就喜欢打游戏,渴望接触新事物。这种兴趣与我是否在加密行业关系不大,只是新技术出现就会吸引我的注意。但我没有把所有精力都放在 AI 上,加密领域的投资一直没有停止。

具体说到 AI ,我大概在 2022 年 10 月开始特别关注。当时有两个因素:一是 Midjourney 等生成式 AI 开始受到关注,二是一个朋友跟我分享了他要做的项目。虽然当时觉得很科幻,但这激发了我对 AI 的兴趣和研究。大约一个月后, ChatGPT 发布,我一下子相信了 AI 的潜力,意识到它并不遥远。

由于一直在关注 DAO 领域,也参与过别的投资 DAO 项目,于是就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讨论能否创建一个专门投资 AI 的 DAO 。大家觉得可行,于是开始推进。 ChatGPT 的发布吸引了大量资金和关注,对这个投资 DAO 的顺利启动有很大的助力。到 2023 年 2 月, Metropolis DAO 正式启动。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接触到了更多优秀的创始人和新项目,自然而然地将更多精力投入到 AI 方向的学习和投资上。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投资 DAO 是大家业余时间参与的,不是包括我在内任何成员的主要工作。

Metropolis DAO 启动之初 AI 热潮也刚开始,当时可以投的 AI 项目会不会很少?

王超:当时可投的 AI 项目其实并不少,而且现在反而比那时候更难投。我们策划这个事情虽然很早,但真正把所有合规结构搭完,资金到位,开始正式看项目,是在 2023 年 2 月。

到 2023 年 2 月, AI 已经相当火了,有很多创业项目出来,但关注和资金还不算太多,所以很多早期项目愿意与我们交流,估值也不贵。现在一年半过去了,很多项目的估值都变贵了,资金也大量涌入。作为投资机构,竞争变大了。我觉得现在比那时候更难。那时候有些项目真的还蛮便宜的,有些项目我们聊完没投,结果后面发展得非常好。

「投资与人脉和圈子高度相关」

AI 项目愿意接受一个 DAO 形式的投资吗?在我看来它们还是更希望有传统 VC 的背书。

王超:如果是领投,我们的资金量不够大,不足以领投。跟投的话就无所谓了。领投一般希望拿到红杉、光速这些顶级 VC 的钱,而跟投更多是交个朋友,资源有帮助就给一些份额,不够也无所谓。关键是项目融资时你知不知道,在没在圈子里。往往你知道新项目时,他们已经宣布融资结束。这时候就晚了,除非特别看好,赶紧联系说下一轮也要投,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投资与人脉和圈子高度相关。我们 DAO 的大部分成员在纽约和硅谷,约有一半来自加密行业,另一半来自其他行业。这些成员中有些人很积极,通过人脉和各种活动结识新的创始人。当然,我们不可能接触到市面上所有项目。毕竟不是红杉,所有人都会找你。但我们的资金量在那里,能接受一部分就足够了。

确实有项目对 DAO 形式表示怀疑。怀疑来自两方面:一是创始人可能不懂加密,对加密有天然的厌恶感,或者认为 DAO 的 KYC 不好做。其实我们能做 KYC ,因为我们的链下结构是合规的,所有实体机构账号都有。只是他不了解,需要花时间解释。二是担心你这个 DAO 有 30 个人,会不会造成额外的沟通成本。有的创始人很开放,愿意与每个人建立联系,寻求潜在的协同。但有些创始人会担心会不会你们投了之后会有一堆人来找他。其实不会,我们跟每个项目都是有固定的对接人。

总体来说,沟通障碍不多。更多时候是很好的项目我们没人认识创始人,没有联系上,或者额度太紧张,分不过来,那我们就放弃跟投。

Metropolis DAO 到现在一共投了多少个项目?

王超:我们已经投资了接近 20 个项目。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公开披露了融资信息,我就会在即刻上聊一聊。还有一些项目虽然没有严格要求保密,但由于他们那轮融资尚未披露,就不方便公开说我们投了这些项目。大部分情况下,如果项目方没有公开融资信息,我们也就保持沉默。

已投的项目可以分成哪些赛道呢?

王超:我们投的项目其实很杂。首先,我今天说的任何事情,都不代表 Metropolis DAO 官方立场,仅是个人参与一个投资 DAO 的经验分享。我个人也投了大约十个 AI 项目。综合来看,非加密 AI 项目占了三分之二以上。 Crypto AI 也投了一些,但比例较小。

赛道上,我们没有像红杉那样系统地梳理每个方向,因为我们不具备那样的资源和地位。更多时候,我们是碰到什么就去看什么。我们有一些自己的偏好,不在偏好范围内的项目可能看一眼就放弃了。所以,我们的投资是相对随机的,很难系统地按赛道来划分。

目前,我们投资集中在几个领域。生成式 AI 是主要方向之一,特别是多媒体相关的创作项目,比如 Glif 、 Scenario 等,占了 5-6 个,是第一大类。其次是与 Agent 相关的项目,不管是 AI Agent 和加密结合,还是说纯 AI Agent ,我们都押注了一些,这类项目大约有 5-6 个。

我们还有一类称为「开脑洞项目」的投资方向。这类项目能想别人想不到或者不敢想的事,并且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去实现。这类项目一般还看不到明确的应用场景,风险较高,但我们认为值得押注。因为创新总是诞生于边缘地带。暂时看不到货币化的路径也没关系,回答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创意无限的新场景将如何货币化,就像回到 30 年前回答互联网将如何货币化一样。它将以各种可能的方式货币化,只是我们那时还无法想象。这类项目即使最终没有成功,如果过程中也可能带来一些技术突破或诞生出意想不到的新东西,我们认为长期看也是有价值的事情,并且让我们在未来受益其中。

开脑洞项目是否可以理解成更多在看人?

王超:一方面是看人,另一方面是看这个项目的创意。比如,有一个上半年已经披露融资的项目叫 Altera 。这个项目是由 MIT 的一位华人教授创办的,他的专业是计算神经科学,过去一直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重建人类大脑。现在他希望能够建造「数字人类」。

这里的「数字人类」不仅仅是简单的虚拟人,而是具有足够行动能力,能够在一些场景中与人类互动的存在。比如,他现在有一个基于《我的世界》的 Agent ,这个 AI 可以扮演 AI 队友和你一起游戏,不是简单的 NPC ,而是真正的 AI 队友。

他的长期目标是创造真正能够融入人类社会的数字人类,这些数字人类会有自己的情感。简单来说,就是实现类似《西部世界》的情景。这个想法很多人都能想到,但我们也会挑选项目。我们希望创始人在这个领域有积累,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去实现这个目标。无论实验成败,我们都认为这是值得支持的。

投到现在,形成了哪些投资偏好?

王超:过去一年多,整个 AI 领域的变化非常剧烈。这是一个极度活跃的领域,优秀的人才和全球的资金都在涌入,天天都有新东西出现。但这个领域还很新,范式尚未稳定。比如,之前大家觉得 Runway 的视频做得很好,但 Sora 一发布, Runway 就不行了。结果 Sora 自己也没发布,反而是快手的可灵出来,成为第一个真正的 Sora 级产品。包括昨天 Llama 3.1 出来,大家又觉得 Llama 3.1 要干掉 ChatGPT 了。这是一个范式没有稳定并且格局在天天发生剧烈变化的行业。

在这个领域投资,尤其是传统投资,风险极高。因为你投完一个项目,半年后它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特别看好某个赛道,我们更关注的是人。这包括他们的背景、组织资源的能力以及团队的迭代速度。因为变化太快,你可能需要在三个月内调整方向,如果不及时调整,项目很快就会失败。如果团队能获得足够的资金,即使最初的方向被证伪,只要他们迅速找到新的方向,仍有可能取得成功。

我们去年有一家没投的公司,当时认为它在选定方向上不如另一家公司强,于是投了另一家在游戏领域表现更好的公司。结果没投的这家公司很迅速地放弃了这个领域,转向了更广阔的创作相关方向,做得非常成功。每次看到 AI 流量榜单里这家公司名列前茅,我心里都在滴血,因为这家公司估值当时特别便宜。所以,我认为人的执行力和迭代速度特别重要。

另外,我们特别偏好开脑洞的项目,因为人类思维有局限性,在当前时间内我们难以预测未来。有些人能想出一些别人没想到的东西,可能正好与未来的发展相吻合,这样的项目我们会押注一些。

「不能用传统的投资标准看加密 AI 」

加密 AI 项目投得少是因为它们更不好投吗?

王超:我觉得倒也不是。首先,投这两类项目的方法论肯定是不一样的。

之前我们更倾向于用投传统 AI 的方式去看加密 AI 项目,这样很多东西根本看不下去,因为评估标准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项目过来就被刷掉了。后来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两个项目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评估,关注点也不一样。于是我们开始调整,投了一些加密 AI 项目。

加密圈有一个陋习:一旦某个概念火了,就会突然出现大量类似的项目,市场变得非常拥挤。每个团队的背景看起来都不错,但真正有独特性的东西却看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相对谨慎一点。我觉得这是市场情况和我们过去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我们来说,加密项目并不会额外难投。因为我们接近有一半成员来自不同的加密基金,其中有七八位都是合伙人或者创始人,我们在加密 AI 领域的资源要远远大于在传统 AI 领域。不过大家在自己的基金里面本来也在天天看这类项目,并不是特别需要通过 DAO 去投,这也是投的较少的一个原因。

现在加密和 AI 有哪些结合比较好的范式?

王超:其实特别多,好范式能举出来几十个都有。我一般会分三大方向来看:一是加密技术用于 AI ,解决现在 AI 自身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但它还是 AI ,只是用到了加密技术。二是 AI 技术用于加密,比如智能合约审计,能不能用 AI 去审计智能合约。

更吸引人的是去中心化 AI 。这个方向能分很多,比如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现在数据极度稀缺,能获取的数据差不多都被用尽了,剩下的要么成本太高,要么不具备动员大规模数据收集的协调能力。数据采集上来后,数据所有权的管理也是一大挑战,这显然是加密和 AI 结合可以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有模型的去中心化和算力的去中心化。虽然很多人认为算力去中心化可能不应该放到 AI 这里面,但我觉得算力肯定是 AI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方向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我个人特别看好数据方向。在传统 AI 领域,大家对数据的渴望已经到了极度严重的程度。谁能带来数据,不管是合规的还是灰色的,都会受到欢迎。例如, Sam Altman 发布 Sora 时被问到有没有用到 YouTube 的数据,他回避了这个问题,因为显然用了,而且是未经授权的。围绕数据有太多可以做的事情,加密技术在这里有很大的机会。比如我们能不能用「 collect to earn 」的形式鼓励大家贡献某种特定形式的数据。

过去的「 XX to earn 」模式大部分陷入庞氏骗局,是因为它没有创造真正的经济价值。但是数据采集一定会创造经济价值。无论是作为单独数据被公司采购,还是作为整体数据集贡献到 AI 训练中,都有巨大的潜力。同时,这些数据的数字化对人类文明走向下一个时代有帮助。

通过设计出合理的代币经济学,找到具有产品市场契合度( PMF )或数据市场契合度( Data Market Fit )的领域,让这些数据真正被使用,有客户愿意购买,并能被更广泛地用于 AI 训练,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当然,这个赛道上已经有很多项目在做,面向的数据领域各有不同。有些项目很有前途,有些则可能只是蹭热度。

算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全球所有关注 AI 和 Crypto 方向的人都在关注这一领域,已经涌现出很多项目。我认为算力是整个 AI 运行的基础,再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也不为过。去中心化算力未来一定会迎来巨大发展。

但目前所有平台都还不够好,包括一些很火的平台。一是技术设施还不够好,现在真正做到去中心化了吗?并没有,很多其实只是算力撮合平台,结构体系还是偏中心化的,只是用了加密技术做结算或激励,距离我们想要的完全去中心化的计算网络还有很大差距。

再一个,从分布式训练来说还不够成熟。因为真正的 AI 训练需要巨大的数据传输需求,分布式架构难以满足。确实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做分布式训练的架构,无论是 Web3 还是 Web2 ,但目前还没看到成熟的方案。这导致用于训练的架构还不成熟,只能用于推理,但推理需求有很多可以满足的方案,反而是训练面临算力短缺。如果出于隐私需求选择去中心化平台,结果发现隐私保护也不够好,这也还不够成熟。

另外,我认为整个 Agent 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我个人非常看好 Autonomous Agent (自主代理)的未来发展。如果未来 Agent 的智能程度大幅提高,它会选择在 AWS 上租算力,还是选择一个没有人能关掉的去中心化网络租算力,保证未来 5 年、10 年甚至更久的工作延续?我觉得答案是毫无疑问的。

虽然现在 Agent 还没达到那个程度,但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去中心化的算力和云网络能够在市场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很多人说 AI Agent 的繁荣会成为加密走向 Mass Adoption 的一个关键,您觉得这个关键点大概什么时候会到来?

王超:这个我现在很难判断。我确实看过不少为 AI Agent 提供基础设施的项目,也包括一些尝试将 AI Agent 上链的项目。但目前来看,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成熟度还是上链的应用场景,都还处于早期阶段。

我认为第一个大规模的 Agent 与加密结合的场景可能不是上链,而是 Agent 在结算时使用加密技术。使用加密技术比去花旗银行开一个账户要方便得多。如果加密技术本身,比如 USDC 能进一步合规,被更多人接受,那么用加密作为支付手段的场景可能会率先成熟。当然,前提是 Agent 的网络和能力也要成熟。因为目前 Agent 还不够成熟,不能放心地让它处理资金流。乐观来看,可能三到五年内会出现非常强大的 AI Agent 。那时候,这些 AI 可能会在自己的业务场景中广泛使用加密技术,而不是把自己置于加密网络上。

先别谈 Agent 上链,先谈 Agent 使用。如果未来是由数十亿甚至数百亿 Agent 组成的社会,这些 Agent 与人类之间、 Agent 与 Agent 之间会形成非常复杂的经济关系。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网络,即使只有一部分由加密网络支撑,也会让加密交易量成百上千倍地增长。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未来, Agent 可能真正将链作为自己的栖息地。 Agent 会从加密网络中长出来,生活在加密网络里,通过加密网络获得接近永续的状态,按其自由意志持续工作。这可能会稍微远一点,但我认为这是未来。

现在已经有 Metropolis DAO 这样专门投 AI 的 DAO ,未来还会出现专门开发 AI 的 DAO 吗?

王超:我认为一定会有。首先,如果我们期待像 OpenAI 这样的组织完全采用 DAO 的方式运作,比如像 Bankless DAO 那样,把所有工作和资源都放在 DAO 框架内进行,这个目标还很遥远。因为这些复杂的工作,要让 DAO 快速处理非常困难。不是说没有可能,而是需要很长时间。

公司经过 400 年的发展,才成为 20 世纪高度发达的形态, DAO 要达到这种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如果是一个类似偏中心化的组织模式,把治理交给 DAO ,我认为在中短期内是有可能实现的。 OpenAI 虽然没有完全这样做,但它的结构中已经体现了去中心化的思想,让整个社会参与进来(然而实际效果完全没做到)。而 Anthropic 的社区化方式又比 OpenAI 更进一步。

再比如 Stability , Emad ( Stability AI 的创始人,前 CEO ) 最初是想把 Stability 做成一个 DAO ,但后来发现以目前 DAO 的发展状态,这么做是没戏的,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一个中心化的方式。如果你看 Stability 的第一轮投资人,是 Seed Club Ventures 那几个加密基金,第二轮才是光速进来。我相信他最初肯定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最后妥协了。

此外,如果不追求完全用 DAO 方式协作,我们可以把一些模块,比如数据采集交给数据采集 DAO ,这也是 AI 开发的重要形式。或者在特定领域的模型训练和微调,是否能够用一个行业领域的 DAO 汇集人才,共同为某个细分的垂直模型做贡献,这都是可能的方向。我对这些方向还是比较乐观的。

「融到足够的钱,才能熬过周期」

现在加密 AI 的市值是 300 亿,然而 DeFi 的市值是 880 亿,以太坊市值是 4000 亿,比特币是 1 万亿,英伟达是 3 万亿。如果加密 AI 未来发展得好,最终能到达一个什么样的市值程度?

王超:我很不擅长二级市场的预测,这个问题我肯定没有明确的答案。首先,我确实不擅长,再者,我觉得未来 AI 和加密也不容易分清。

我认为未来加密和 AI 肯定会深度融合,这会带来一个现象。比如,我们最近投的一个项目是为 AI Agent 提供加密支付以雇佣人类市场。它不是加密项目,只是用到加密技术的 AI 项目,也不会发币。但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它可能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每年有大量经济活动在上面流动,估值可能会成百上千倍地增长,达到百亿甚至千亿。

你说这个市值算谁的?算加密还是不算加密?如果它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带来巨量资金流动,可能让以太坊涨了 50%,让波卡涨了 30%,那你这个涨的部分算谁的?算加密 AI 的还是传统 AI 的?我觉得就分不清了。未来如果加密和 AI 深度融合并广泛应用,单独计算市值会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我们硬用数据的方式去分析,那么可以这么看。大家预期未来十年、十五年, AI 技术会大幅提升全球 GDP 。目前全球 GDP 大约每年 100 万亿美元。如果 AI 技术能在十到十五年内再创造 100 万亿 GDP ,那么 AI 技术作为底层支撑,我认为从中获取 20% 的份额是合理的,这就是 20 万亿。

在这 20 万亿中,电力和算力作为底层支撑,可能分走 10 万亿;模型层,比如 Open AI 这样的公司可能分走 5 万亿;应用层分走 4 万亿;剩下的服务层分走 1 万亿。创造这 20 万亿中的很多产品都会用到加密技术,即使加密和 AI 的结合只渗透到了整体 AI 市场的 1%,这就意味着, Crypto AI 可能会从中分到 2000 亿。

目前区块链网络的价值捕获能力是很弱的,价格的支撑更多来自于叙事驱动,来自于 meme 驱动。真正来自网络使用的价值捕获我猜一年可能只有 20 亿美元。如果加密和 AI 深度结合,开始大规模应用,这可能会让加密市场从一个依靠叙事和情绪的市场,变成一个真正靠价值捕获能力支撑的市场。但这还需要时间,可能是十年、十五年。在一两个周期内,不要指望看到这样的变化。现在的周期可能一年两年就结束了,下一轮周期三四年后也未必会有特别强大的项目出现。但只要在这个赛道上认真做事的团队,熬过行业周期,八年后可能就是行业的领军者。即使没熬过去,但在技术上有创新和验证,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是巨大的贡献。

前段时间 Polygon 联创的新项目 Sentient 一轮就融了 8500 万,接近传统 AI 的融资规模。但后面引发的争议不断,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个 PPT 项目。您怎么看这种投资人阵容强大,创始人也是明星的加密 AI 项目?

王超: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对这种项目持中性偏正面的态度。为什么中性偏正面?因为我也见过很多没有明星投资人的项目,最后做得很好,有自己的创新。我并不觉得一定需要明星投资人或过去的辉煌背景才能成功。但毫无疑问,好的投资背景能帮助项目扩大共识。团队过去做过很出色的事,才能被称为明星创业团队,这肯定是对其能力的一种验证。

其次,我现在对所有加密 AI 项目的预期是,这个周期内不可能做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全部可能是概念验证,或者获得一点小小的 PMF ,但其市值和叙事主要依靠未来预期支撑。小团队如果只融了 300 万美金,可能撑不到那一天;但大团队如果不是来圈钱的,而是认真做事,第一轮融了 8500 万美金,可能在一两年内再进行一轮融资达到 3 亿美金,这样他们有能力熬过资金寒冬。如果在技术上跟上每次迭代,它有可能在几年后或更远的时间取得成功。

你去看互联网早期,很多公司成功熬过了寒冬,最后做起来了。比如亚马逊,1995 年成立,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很多公司倒闭了,但亚马逊熬过来了,现在是行业鼎足的巨头。

因此,我认为这样的项目如果在认真做事,我会给它一个偏正面的评价。是否投资是另一回事,可能因为估值太高而不投,但不会因为它拿了很多钱就认为这个项目不行。相反,如果真的是想做事,这肯定是个好事。

包括投资 DAO 和个人投,您最满意的是一笔 AI 投资是哪一项?

王超: AI 方向的话,很难用「最满意」来形容,用「兴奋」更合适。目前我最兴奋的 AI 项目就是 Altera ,团队的背景和目标特别吸引我,包括它的融资也非常强劲。成立不到 100 天,就已经融了两轮。第一轮是 a16 z SPEEDRUN 投的,第二轮是由 Google 前 CEO Eric Schmidt 的深度科技基金 First Spark Ventures 投的。 Altera 项目本身涉及在计算机上模拟人脑,可能与这样的深度科技基金有很好的契合。

我对它充满了期待,觉得它的很多实验肯定对人类进入下一世代有帮助。如果成功了,这笔投资可能会带来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回报。即使没成功,我也不会觉得遗憾,我也会为支持过这样的创新感到高兴。

温馨提示:
快链头条登载此文本着传递更多信息的缘由,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